近年来,芯片行业发展迅速,倍受社会关注,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有学者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人才缺口可达60万人。如此情况下,芯片“独立”这条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走?
7月4日下午,中芯国际发出人事异动,副总裁吴金刚申请离职并且不再担任中芯任何职务。消息一出,「中芯国际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冲上微博热搜,关于中国半导体人才的相关讨论再成焦点。
根据2019年至2020年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资料显示,到2022年,我国芯片专业人才仍将有25万左右缺口。显示人才荒仍是中国发展半导体的一大问题。
报导提及,中国半导体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产业发展快,但是相关的人才培育体系尚不成熟。
同时,为了追求速成与即战力,企业彼此间相互挖角,对于人才的训练和经验累积并不利,也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整体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报导引述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叶甜春表示,早年微电子相关专业,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所,招生指标都很少。虽然后来开始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但招生指标控制得还是太严。
有业内人士介绍,芯片人才其实不仅中国这么紧缺,欧美国家、日本、韩国,也非常缺。他认为,相较于欧美日韩国家,中国(大陆)肯定是排第一位,是芯片人才最紧急最短缺的。
他解释,目前从全球层面上看,我国的人才缺乏确实比较严重。
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得早,也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更主要的是全球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美国了。这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动力之一。比如在英特尔,几乎一半的工程师都是各国的优秀移民。
不过,人才短缺这种局面或将改变。随着2020年7月《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2020年12月30日《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的发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正式被设立为一级学科。并提出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条件,加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国内芯片企业的人均薪资与境外上市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才白皮书指出,2019年二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国内半导体行业税前平均工资为12326元/月,同比增长4.75%。
研发岗位税前平均工资为20601元/月,同比增长9.49%。管理岗位税前平均工资为37834元/月,同比增长1.9%。但国内薪资水平仍与境外上市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